前言
耀眼的两宋王朝,历史上的巅峰时期,最终还是没能躲开命运的“魔咒”!北宋这一朝,从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到灭亡时的宋徽宗赵佶,走过了七位皇帝。在这之中,不乏一些英明的君主,也有不少英雄式的统治者。可惜,这帮北宋皇帝身上背负着三个致命问题:一是“年轻时早逝”,二是“重文轻武”的治国方针,三是“无子继承”的悲惨结局,这些因素最终让北宋王朝走向崩塌。
或许是宋太宗赵光义做了太多亏心事,被天罚了“竹影斧声”,要不就是他那血脉根本没那么强壮。结果弄得他家儿孙不是早早离世,就是老了没儿子,弄得北宋这顿大局也卡壳了。咱们今天讲的这位宋哲宗赵煦,也躲不开这家族的“老毛病”,结局就是早早归西,没留下儿子接班,北宋的江山也就这么断了。
最终只能迁就自家的弟弟宋徽宗赵佶,才让北宋走上崩溃的不归路,也才有了那场震惊天下的“靖康之耻”,要不是这样,南宋也不至于只能守着一隅苟活!
皇储之争
宋哲宗赵煦是在熙宁九年十二月七日,也就是公元1077年1月4号,生在北宋的东京开封府。老爹是宋神宗赵顼,排老六,老妈是钦成皇后。后来还加了检校太尉、太平军节度使的头衔,封了个“均国公”。他出生那会儿特别普通,根本没想着自己会坐上那个“九五之尊”的位置。毕竟他又不是老爹最喜欢的宝贝儿子,排行又靠后。不过老天爷偏偏看中了他,盼着他能当个明君,接过大宋皇位的重担。
宋哲宗出身时叫赵佣,等他登基后,才被祖母赐名“赵煦”,希望他能像太祖、太宗那样,把大宋的基业发扬光大。到了元丰五年(1082年),宋英宗赵顼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眼看着江山快到交班的时候,他盘算着找个合适的继承者,结果最后选中了他第六个儿子赵佣,给他封了开府仪同三司、彰武军节度使,又晋封为延安郡王。
元丰八年(1085年)二月,宋神宗的病情直线下滑,已经没法儿管朝政。隔天,他忽然清醒过来,叫来一众大臣,宣布立储之事,这一刻真有点“回光返照”的味道。可等宰相王珪带着宰执进宫面圣时,神宗突然哑口无言,躺倒在床上。王珪跪着求着立储,由皇太后高氏(宣仁圣烈皇后)垂帘听政。神宗没法开口,只能点头表示同意。
就在宋神宗病得快不行的时候,以皇位为诱惑,多少人都想拼一把,闯进这皇位争夺的圈子里。于是,他那年富力强的哥哥雍王赵颢和曹王赵頵也纷纷现身,开始拉拢大臣蔡确和邢恕,为自己谋取后路。
他们一开始想要拉近与宋神宗生母太皇太后高滔滔的关系,就想着通过太皇太后的侄子高公绘和高公纪来办事,可兄弟俩干脆利落地拒绝了,还把这事儿直接告诉了太皇太后。蔡确和邢恕见这招根本使不上劲,干脆转头打算拥立赵佣,自己好沾个策立大功的光。蔡确还满城风雨地宣扬,说他立了大功,倒过来诬陷太皇太后高滔滔和王珪想废掉赵佣,一派胡言乱语地制造事端,抹黑太皇太后,只为了达成他们的阴谋。
宋神宗的亲弟弟雍王赵颢和曹王赵頵也没闲着,借着皇室亲戚的身份,神宗病得厉害时,他们频繁跑皇宫探病。赵颢看完神宗,径直跑到太皇太后高氏那儿,想打听点啥或者聊聊啥事。宋神宗只能“怒目相视”,好像已经看穿了弟弟的小心思,只靠那不多的眼神向母亲传达心声。
眼看宋神宗快撑不下去,赵颢竟然还央求着想留下来陪着神宗治病。太皇太后高氏心里清楚,这朝政马上要换人了,得赶紧动手做点安排。她一边吩咐卫士严禁二王随便进出寝宫,一边让宦官梁惟简的老婆暗地里赶制了一件专给十岁孩子穿的皇袍,留着关键时刻用!
史料里有说,宋神宗病重时,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王珪他们跑来见她,高氏当着大家的面夸赵佣性格踏实聪明,自神宗生病以后,他一直在手抄佛经替神宗祈福,真是个孝顺孩子,还说他已经背了七卷《论语》,字写得也特别漂亮。她把赵佣抄的佛经拿给大臣们看,随后让他走出帘子去见王珪等人,王珪他们齐声道贺。
第二天,太皇太后高氏下了诏书,立赵佣为皇太子,并赐名赵煦,宋哲宗的皇位因此稳稳地坐实,皇位继承的纷争也就此落幕。
继承帝位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戊戌这一天,宋神宗驾崩,结束了他三十多年的生命历程,年仅十岁的赵煦也顺利继承皇位。当时哲宗年纪小小,对国家大事没啥兴趣,活脱脱像个没长大的娃,完全不想抢着面对成人那些复杂事儿。可朝堂上的旧势力和新派争斗倒丝毫没停歇的意思。
元佑党争
高太后被尊称为太皇太后,亲自掌握朝政大权。在宋神宗活着的时候,她就不喜欢变法这套,一旦掌权,就让司马光当上门下侍郎,吕公著做了尚书左丞,一起参与国家政务。司马光拿“太皇太后以母改子(神宗)”这句话当理由,逐步把那些新法给废了。
史书记载,元丰八年(1085年)七月,高太后率先废止保甲团教,半年里,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马法等一一被废。次年(1086年)年头,司马光病重,把撤销新法的活儿交给吕公著,还提议废免役法。虽然范纯仁、苏轼、苏辙等老派反对,认为应该再好好考量利弊,但诏令五天内撤免役法,恢复差役法。这期间,蔡确、章惇相继被降到地方官,已八十一岁的文彦博重出江湖,担任了平章军国重任。八月撤销青苗法,九月司马光去世,吕公著接着继续推行“更化”。
就这么一来,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三朝的变法成果全都被推翻,王安石、范仲淹在地下都得哭断肠。旧党把司马光、范纯仁和韩维夸作“ 三贤”,而把蔡确、章惇和韩缜骂作“三奸”。他们还公开挂榜点名王安石和蔡确的亲信,好给人提个醒。元佑元年那些被司马光赶出局的新党人物,像章惇、韩缜、李清臣和张商英啥的,又被狠狠降职打压。朝里的新党人,比如李德刍、吴安诗、蒲宗孟,也一个个被贬低调走了。
旧党的人一个个被撤职,新党的人却轮着进了朝堂当大官。两派争斗根本不像是在搞什么政治改革,经济方面旧党也没啥建设性贡献,说白了就是场情绪化的报复斗争。正是这场折腾给宋哲宗留下了麻烦,一堆祸根。
绍圣绍述
元佑八年(1093年)九月,高太后驾崩,宋哲宗赵煦开始亲自掌权。赵煦可不是什么昏君,他心里明白大宋的弊病,只有通过改革变法才能让朝廷重新焕发光彩。可惜他之前没实权,没法施展拳脚。高太后一走,他终于抓住了大展身手的机会,改革变法就成了他急需下手的头等大事。
高太后活着的时候,宋哲宗对她一昧废除新法、打压新党这些做法心里其实很不是滋味。自己一旦掌握实权,就想接着宋神宗的路子,继续推进新法。于是他招回了当年神宗变法的重要人物章惇,亲政第二年就改元叫“绍圣”,意在表达继承前人的理念。他还给王安石追谥“文”,让他能配享神宗庙廷;对元佑旧派大臣则狠狠出手,连司马光都被追贬,苏轼、苏辙等旧党也通通被贬到岭南(今广西、广东、海南一带)。甚至还直言高太后“老奸擅国”,想要废掉她的太后称号和待遇。
宋哲宗一上台,各种新法陆续恢复起来,还对神宗那个时期推行新法中出现的毛病进行了调整,方便落实推行。同时,他也采纳了元佑时期的一些法规,彼此融合吸收。
宋哲宗亲自执政后,打击守旧派的动作越发猛烈,弄得政事多围绕这事转,反倒没怎么专心搞改革,跟元佑年间守旧派主导的局面蛮像,新旧党争就是解决不掉,北宋政权也就慢慢衰微了。经济方面,绍述虽说是标榜恢复新法,实际上就是捡起元丰年间那些条例,熙宁新法里强调发展生产的内容反倒被砍掉了,还不如元丰期间在限制兼并势力上表现得好,社会改革的那股冲劲彻底淡了。
两败西夏
北宋面对的压力主要有三股,一是李元昊建的西夏,二是耶律德光创立的大辽,三是完颜阿骨打打下的金国。元佑七年(1092年)十月,西夏的梁太后亲自率领号称几十万的大军出征,在马岭水(今环江)展开猛攻,围攻环州(今环县)及其西北四十里以外的乌兰、肃远、洪德和永和等寨子。
西夏大军势如破竹,宋哲宗却没慌张得“落荒而逃”,也没乱成一锅粥。他立马召集群臣琢磨对策,英明果断地重用了章楶,委以重任指挥战场。自己更是做好了“御驾亲征”的准备,铁了心不给自己留口饭,要把粮食优先供给前线。他把国家安危放在第一位,陪着大臣们熬夜商议战策,盯紧每个布阵机会。
苦尽甘来,宋哲宗眼光独到,倚重章楶。在两次平定夏城的战役中,章楶狠狠地击溃了西夏主力,守住了东京汴梁的安宁,彻底打压了西夏的气焰,让他们再也难以翻身,边境也终于迎来了长时间的平静。
收取青唐
宋哲宗赵煦一上手,那对国家版图可真是格外留神。他亲口说过,管他多难,半寸土地都不丢,更别提让边疆百姓受苦了。这会儿大宋和西夏厮杀得火热,吐蕃这边也不消停,趁机吞了青唐,还占了河湟地方。宋哲宗立马下令,重新打起河湟战事,针对吐蕃抢占的青唐唃厮啰政权,派兵出击。
北宋在河湟地带的军事行动是从元符二年(1099年)六月正式开始的,到元符三年(1100年)三月朝廷又有变动,颁布诏令放弃鄯州、湟州,把这些地方让给吐蕃,持续时间快有十个月。最终还是成功拿下了青唐,占领了河湟。不过宋军占了河湟以后,战线拖得太长,补给跟不上,遭遇吐蕃的反扑,打得相当吃力。好在吐蕃没能重新夺回,国土得以统一。
英年早逝
北宋那个时代,“英年早逝”这词儿用的那叫一个频繁,偏偏宋哲宗这位有才干有胆识的皇帝,也难躲过这劫数,命运真是让人唏嘘。
元符二年(1099年)八月,宋哲宗赵煦最宠爱的贤妃刘氏,也就是昭怀皇后,生下了儿子,赵煦高兴得不得了,给他取了个名字叫赵茂,期盼子嗣能兴旺起来。甭管朝中大臣咋说,他硬是把刘氏封了皇后。可惜,九月的时候,赵茂夭折了,赵煦伤心透顶,停朝整整三天。接着,没几天,他的小女儿扬国公主也突然病逝,宋哲宗又连续停了三天朝。眼瞅着子嗣一个个没了,这让本来子嗣清贫的赵煦更是愧对祖宗。连自己家的王朝也没个继承人,这事儿对他打击大得很,病情也被拖得越来越重。
元符三年(1100年)正月,宋哲宗赵煦病得相当厉害,根本没法再上朝了。同月,他在福宁殿去世,年纪轻轻才二十五岁,一共当了皇帝十五年。到了四月,他被追谥为宪元显德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庙号叫哲宗。八月,葬在了永泰陵。
结语
睿智勇武的宋哲宗,肩负起父亲宋神宗赵顼的遗愿,拼命推行改革,想把大宋的光辉给找回来。可惜人还没老就告别了人世,没留下儿子,结果就让那个文艺范儿十足的宋徽宗赵佶接了班,最终让大宋的基业土崩瓦解,招来了“靖康之耻”的惨剧!
就算老天额外赏他十年光景,凭他那“壮志凌云”、“智勇双全”、“眼光独到”的本事,金国能轻易越过黄河,搞出“国都沦陷”、北宋灭亡那档子事吗?所以说,北宋最终亡了,还真主要怪他“无后继承”这档尴尬事儿!
#热问计划#
股票配资平台合法,免费配资,交易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