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2025年7月,俄共代表们在莫斯科现场举手投票的那一刻,谁也没想到这票会在国际范围内引发如此大的反响。
俄共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通过的这份决议,直接否认了赫鲁晓夫在1956年那份震惊世界的报告,认为其中“存在错误和政治偏见”。
也过了70年,关于斯大林的评价是不是要全部推翻,真是挺引人深思的。
俄共的复归路线图
俄共为斯大林平反可不是一阵子的事儿。仔细看一眼党主席久加诺夫的经历,你就知道,这其实是个持续了二十多年的深谋远虑的精心安排。
1999年,久加诺夫在斯大林墓前郑重宣告:“斯大林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家领导人。”当时这话听起来像是政治圈里的套路话,但细细品味,就能感受到这是个明晃晃的信号。
从那会儿起,俄共就有系统地为斯大林正名了。到了2021年,下诺夫哥罗德州博尔镇的斯大林中心正式落成,这个项目是由俄共主导推进的。在俄共的叙事里,赫鲁晓夫1956年的报告不仅仅是个错误那么简单,而被看作是苏联解体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他们觉得,赫鲁晓夫完全否定斯大林,导致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出现,为以后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打下了基础,最终让西方的和平演变有了可趁之机。虽然这个逻辑听起来有点阴谋论的味道,但在俄共内部却达成了普遍共识。
他们把1956年到1991年的那些事儿拼成一条因果线:否定斯大林→动摇意识形态→放弃社会主义→苏联就解体了。照这个说法,为斯大林翻案,不单是搞历史的问题,还关系到俄罗斯的国家安危,不能小看。
俄共这种说辞确实打动了一部分民众的心,尤其是那些对苏联过去还存有怀念的人群,他们更容易接受“斯大林被冤枉了”这套说法。毕竟,在他们的记忆里,虽然苏联时期出现了不少问题,但至少国家实力雄厚,在国际事务中有一定的话语权。
民意推动
要是说俄共的决议还只是个党内文件层面的事情,那伏尔加格勒机场改名为斯大林格勒机场这事儿就展现出了真正的民意力量。根据全俄社会舆论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有58%的民众是支持这次更名的。
推动这次更名的主要力量主要是老兵组织以及那些参与特别军事行动的人。对他们来说,“斯大林格勒”这五个字,已经不仅仅代表意识形态了,更是一段用鲜血和烈火铸就的历史记忆。
在1942到1943年间进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伤亡超过百万,才算是完全击退了德军的攻势。那些参加过的老兵们心里清楚,“斯大林格勒”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代表着战胜纳粹的胜利象征,是用血与火打造出来的荣誉勋章。
伏尔加格勒州州长博恰罗夫正是凭借这些老兵和军人联名写的信,才最终推动普京在2025年4月29日签下了更名的命令。第二天,伏尔加格勒机场就正式改名为斯大林格勒机场。
这看似挺简单的操作,实则反映出一场复杂的政治角逐:民意需求、历史情感和现实政治之间的三方博弈。
在支持更名的民众里,不少人并不算是共产主义者,甚至对苏联的体制也未必有多大认同。他们关注的,更多是斯大林格勒这个名字所象征的胜利记忆,而非斯大林个人的政治思想。
在俄罗斯,这种情况挺常见的:一些历史符号经常会摆脱原本的意识形态背景,赋予它们新的意思。
在某种意义上,这次改名事件可以看作是俄罗斯社会情绪的一次集中释放。在乌克兰冲突的大环境下,民众对历史辉煌的渴望变得更为强烈。斯大林格勒这个名字,不仅激起人们对过去胜利的怀念,也传达出对未来胜利的期待。
官方态度
面对俄共的激进说法和民间的感情诉求,克里姆林宫表现出了挺高的政治拿捏本领。
俄共喊话要把整个伏尔加格勒市都改回斯大林格勒时,国家杜马主席沃洛金公开提醒:“要是重新评价斯大林,就得悔过。”这话的背后意思挺明显:全面为斯大林翻案,政治风险可不小。
普京的应对方式更显微妙。一边强调“斯大林格勒应与胜利联系在一起,而不是意识形态”,一边又批准了机场改名。这种“去意识形态化”的做法,实际上是在重新诠释斯大林的象征意义:不再代表苏联的体制,而变成了纯粹的爱国符号。
这种手法在教育界就更明显了。俄罗斯教育部修订的教材里,斯大林被标榜为“苏联最成功的领袖”,主要强调他的工业化成果和卫国战争的贡献,对那些大清洗、古拉格之类有争议的话题,几乎只提及一笔。
在中小学新增的军事训练课里,斯大林格勒战役被放在了核心位置,学生们主要学习的是战术策略和英雄事迹,没有涉及到政治制度方面的内容。
到了2023年,俄罗斯又把“忘我劳动奖章”挂了出来,这个奖章几乎一模一样地照搬了卫国战争时期那些荣誉体系的设计。
当军工厂因为提高产量火箭炮而第一次拿到这个奖牌时,历史与现实巧妙地形成了一个闭合的循环。这样的操作既满足了人们对过去荣耀的怀念,又避免了直接触及斯大林时期的政治体制。
克里姆林宫这套做法其实挺明白的:一方面用斯大林的符号来调动民众的热情,另一方面又不想背负那些历史包袱。把斯大林打扮成单纯的军事领袖和国家的爱国象征,不但能激起民族的自豪感,也避免了涉及敏感政治话题的麻烦。
记忆之战的全球化
俄共中央为斯大林平反的动作,在国际社会引起了不少反响,反应挺激烈的。
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最先表达了抗议,强烈谴责“斯大林主义被美化”。欧盟也发出提醒,要“密切关注历史修正主义的动向”。这些反应其实早就在人们的预料之中,因为在这些国家的记忆里,斯大林象征着压迫和恐怖。
不过在俄罗斯民间呢,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斯大林的出生地格鲁吉亚,几年前就重新竖起了他的雕像,到了2015年,北奥塞梯已拥有36座斯大林塑像了。
这些雕像散布在乡野田间,安静地表达着普通民众对苏联遗产那份简单纯粹的感情。对于不少俄罗斯人而言,斯大林并不只是西方所描绘的独裁者,而是带领国家迈向强盛的领路人。
这种看法上的不一样,其实反映了各国不同的历史背景。对那些经历过纳粹统治的东欧国家来说,斯大林或许意味着从一种压制变成另一种压制。
对俄罗斯人来说,虽然斯大林时期存在不少问题,但也算得上是国家由农业社会向工业大国转变、从战后废墟中崛起为超级大国的关键时期。
俄共决议里提出的“恢复历史公正”这句话,其实反映了后苏联时代俄罗斯对自己身份的迷茫和焦虑。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不仅丧失了超级大国的地位,也失去了曾经的意识形态优势。
在这个局面下,重新挖掘历史资料、重塑民族故事成为了不得不走的路。斯大林符号的回归,正是这一努力的体现。
俄共进行“专业化-年轻化倍增”战略的时候,普京在青少年中弘扬“英雄时代”的价值观,这场关于历史解释的争夺已经逐渐蔓延到下一代啦。
这场关于记忆的角逐,不仅牵扯着过去,更紧跟未来的走向。掌握了历史话语权的人,就能影响年轻一代的价值取向,也就能左右国家的未来走向了。
这种历史记忆的重整,并不全是从上往下的。有不少时候,民间的自发行动反倒促进了官方政策的改变。
伏尔加格勒机场改名这件事儿,就挺典型的:其实是民众的请愿促使政府做出决定,而不是相反。这也反映出,俄罗斯社会里,对苏联那段历史的怀念以及对斯大林的重新看待,确实有很坚实的社会基础。
关于斯大林评价的钟摆,从赫鲁晓夫时期彻底否定,到人们现在努力为他正名,想必将来会在哪个位置停下,还真不好说。也许,普京那句话能给我们一些启示:“斯大林虽然是个独裁者,但要忽略他带领俄罗斯赢得了那场大战,这事儿就显得愚蠢了。”
这种摇摆不定的说法,或许就是未来俄罗斯对待斯大林遗产的基本态度:既不全部否认,也不全然认可,而是有选择地传承和运用。
在这场持续了70年的历史评价争论中,斯大林不再只是一个具体的政治人物,而逐渐变成了一个象征、一种代表。
这个符号的意义会随着时代的推移不断变化,但它所携带的民族记忆和情感认同,却很可能会长期持续下去。
发表高质量内容,获得分成奖励
股票配资平台合法,免费配资,交易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